美容院艾灸说明书。

艾灸,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,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、艾条为主,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。

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,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,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,通常针、灸并用,故称为针灸

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,但现代人说针灸,多数时候仅指针疗,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。

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,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,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。图片一、艾灸养生的原理

艾灸是以有“长寿之草”之称的艾草为主要原料,其中的艾原本是爱的谐音,代表着伟大的母爱,可无私的赐于万物生命而不求回报。

此外,艾草还有扶正避邪的作用,古代人曾用它插于堂中,用以避邪。
图片二、艾灸养生的作用

(1) 温经散寒

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,气行则血行,气止则血止,血气在经脉中流行,完全是由于“气”的推送。

各种原因,如“寒则气收,热则气疾”等,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,变生百病。

而气温则血滑,气寒则血涩,也就是说,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,遇寒则凝的特点。所以朱丹溪说:“血见热则行,见寒则凝”。

(2) 行气通络

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,内联脏腑,外布体表肌肉、骨骼等组织。

正常的机体,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,循序运行,如果由于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等外因的侵袭,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,经络受阻,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。

此时,灸治一定的穴位,可以起到调和气血,疏通经络,平衡机能的作用,临床上可用于疮疡、冻伤、癃闭、扭挫伤等,尤以外科、伤科应用较多。

(3) 扶阳固脱

人生赖阳气为根本,得其所则人寿,失其所则人夭,故阳病则阴盛,阴盛则为寒、为厥,或元气虚陷,脉微欲脱,当此之时,正如《素问·厥论》所云:“阳气衰于下,则为寒厥”。

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,阳气不通于手足,则手足逆冷。凡大病危疾,阳气衰微,阴阳离决等症,用大炷重灸,能祛除阴寒,回阳救脱。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。

说明凡出现呕吐、下利、手足厥冷,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。

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、神阙等穴,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,再加上火本属阳,两阳相得,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,回阳救逆,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,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、腹痛吐泻、痢疾等。

(4) 升阳举陷

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,气虚下陷《灵枢·经脉》篇云:“陷下则灸之”,故气虚下陷,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。

因此,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,升阳举陷,安胎固经等作用,对卫阳不固、腠理疏松者,亦有效果。

(5) 调节阴阳

人体阴阳平衡,则身体健康,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。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,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。

(6) 回阳救逆

正所谓“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”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在古书上就有记载。

气阴两脱急取神阏、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。

阳气虚弱不固,轻者下陷,重者虚脱。艾叶性属纯阳,火本属阳,两阳相合,可益气温阳,升阳举陷,扶阳固脱。

(7) 防病保健

现代科学证实: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,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,提高其免疫效应,增强人体免疫功能。

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,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,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。对现代的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。

三、艾灸使用的禁忌

(1) 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。

(2) 皮薄、肌少、筋肉结聚处,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、下腹部等不要施灸。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。

此外大血管处、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。

(3) 极度疲劳过饥、过饱、酒醉、大汗淋漓、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。

(4) 某些传染病、高热、昏迷、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。

(5) 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。图片四、艾灸的常用美容穴

合谷:

在与食指相连的掌骨(与手指相连的骨头就叫掌骨)的中点靠近大拇指侧这个位置,一般在食指拇指并拢靠在一起时,肌肉的隆起点处。

 太冲:

足背面第1、2脚趾中间向后轻轻按压,能摸到明显的骨间隙所造成的凹陷,就是太冲穴。

 三阴交:

在小腿内侧,当足内踝尖上3寸(自己的手除了拇指意外的四指并拢的宽度)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

 血海:

大腿内侧,膝盖骨内侧端向上2寸,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。

 关元:

小腹正中,肚脐下面一巴掌的位置(四指并拢的宽度)。

 气海:

肚脐下面,肚脐和关元穴的中点。

 足三里:

取穴时,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,在腓骨与胫骨之间,由胫骨旁量1横指,该处即是。图片五、艾灸的几种操作方法

一般的艾灸法有直接灸、隔姜灸、悬灸,悬灸又分为啄雀灸、回旋灸等等。从效果上来看,直接灸,其次是隔姜灸、悬灸。

 直接灸 

就是把艾绒直接放在皮肤上熏烤,它可以分为瘢痕灸和非瘢痕灸,非瘢痕灸就是觉得有点烫了就把艾绒移开,瘢痕灸就是一直熏到皮肤出现了瘢痕,这当然是件让人害怕的事。

瘢痕也许就是一个小点儿,可是它却十分影响人的容貌。因为要反复施灸,有时留下的可能就是一个坑、一个大疤痕,这个方法不适合用在脸部。

这正是古人说的面部不施灸的原因。

 隔姜灸 

切一片大概直径2-3厘米,厚约2-3毫米的姜片,中间用针刺些小孔,然后将姜片放在相应穴位上,再将艾绒放在将片上点燃艾灸,直到艾柱燃至2-3毫米,或是感觉有些烫了就换新艾绒,约灸10-15分钟左右或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。

 悬灸 

悬灸分为温和灸、雀啄灸、回旋灸三种。

温和灸: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,大约3厘米左右高度,固定不移,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。

一般每处灸3~5分钟,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。

雀啄灸:将艾条一端点燃,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上,将艾条像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,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。

回旋灸:将点燃的艾条,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高度,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,移动范围约3厘米左右。

雀啄灸和回旋灸可灸的时间较长,且不容易灼伤皮肤,是常用的悬灸方法。

发布者:美业店长通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ydzt.net/jifa/shenti/jiulei/13677.html

(0)
上一篇 2022年4月9日 下午3:53
下一篇 2022年4月11日 下午12:08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